滇公網安備 53010202000908號
感謝您的光臨!您是第50702521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 方森科技春分剛過,春櫻在枝頭團團綻放,為春城點綴上彩妝。伴著晨光,我踏進第七直管項目部黨支部書記、經理趙海剛的辦公室,一抬頭就被玻璃柜里厚厚的一摞獎狀所吸引。“這些是近幾年集團和公司發的,以前還有一些,搬辦公室不知道放哪兒了。”我正數著,趙海剛的的聲音在背后響起,他招呼我坐下,我們開始了兩個多小時的交談。
從外包測量員到直管部經理
2005年夏天,趙海剛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朋友介紹他到昭通一處工地做測量放線。那時,畢業三年的他已經輾轉過幾個工地,經驗也積累了不少,心想干好這份工作不在話下。提著行李,趙海剛來到了五公司昭通元寶山體育場項目,項目部原有的一名測量員即將調走,放完幾個主控點,他把儀器放到趙海剛身邊:“放吧。”經過幾天的日炙風吹,趙海剛這才發現,體育場設計特殊,跑道弧線的放線遠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簡單。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他趕快跑去昭通新華圖書城,翻書、自學,抬著尺子、帶著兩名工人到現場琢磨如何讓放線更加精準。雖然手掌上的皮磨破了,但跑道放線任務也圓滿完成,自己還學會了不少業務技能。趙海剛勤奮好學的勁頭被領導看在眼里,項目完工后,他留在公司,奔赴祿勸體育場、昆明生物科技園等多個項目,進入五公司三年多,趙海剛在測量員、實驗員、工長、技術負責人等多個崗位上快速成長。
“那會兒是確確實實鍛煉人。”提到新機場項目,趙海剛由衷感嘆。春天的昆明多風少雨,新機場工地上塵土飛揚,每個人都灰頭土臉。新機場項目是國家級重點工程,社會各界對項目進展翹首以盼,能否如期完成建設,直接關系到集團榮譽和形象。面對A-2合同段的950多棵人工挖孔樁,新機場項目部和公司原二分公司、第五直管項目部毫不膽怯,不負高原鐵軍的風采,戰天斗地、克難攻堅,于漫天風塵之中大顯身手。當時,趙海剛負責航站樓區域樁基施工的技術工作,大部分樁基位于巖溶地帶,巖石層、破碎巖層與粘土混雜,施工體量巨大,人工開挖極其困難,并且項目現場缺水少電,勞務工人緊缺。也是在這期間,趙海剛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在施工技術、團隊管理、協調組織能力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面對指揮部“交工日期絕不后延”的軍令狀,他帶領技術人員對每棵樁、每個基礎的地質資料進行認真分析,逐一制定施工方案,采取晴天大干,小雨繼續干,晚上加班干的模式,千方百計搶抓工期,最終保質保量如期完成了施工任務。
A-2合同段的圓滿履約,為公司承接新機場主體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9年,公司中標昆明新機場A-3合同段工程,也就是后來響當當的昆明新機場航站區停車樓及高架橋工程。在這個7.7億元的大項目中,趙海剛被委任主任工程師,他帶領項目團隊精耕細作,內業外業一手抓,憑借此項目先后拿下公司第六座魯班獎、全省第一個公共建筑國優金獎和全省第一個公共建筑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云南五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深深烙印進了云嶺大地。
載譽滿身卻并不沉醉,對技術工作者來說,成績屬于過去,鉆研探索永無止境。放下獎牌,趙海剛趕赴長嵩公路項目,工期異常緊張,“7·30”節點實現不了怎么辦?中午飯、晚飯都送到工地上吃,時間越來越近,下班時間延后到晚上8點;看樣子干不完了,下班時間延后到晚上10點;馬上就要通車了,下班時間延后到晚上12點……就這么硬拼、苦干,云南五建再度履行了使命必達的諾言。又來到集團投融資建設的第一條高速——石鎖高速,這個項目包含了很大一部分修繕工程,憑借著幾年市政工程經驗,倒也難不住趙海剛,但他還是十分謹慎,因為石鎖高速的成敗,關系到集團能否順利續接香麗等其他高速工程。趙海剛略帶狡黠的說:“你看我們后面做了那么多高速,你就知道干得好不好了。”
2012年5月,昆明新機場項目部更名為第七直管項目部,2015年11月,趙海剛提任第七直管部項目部經理,全新挑戰隨之開啟。
現場就是市場的生動實踐
“其實一開始,心里根本沒有‘以生產促經營’這種概念,我是技術出身的,只想著怎么解決問題,怎么把眼下的項目干好。直到2020年建設元江高橋居住小區,才給我好好上了一課。”元江的夏天無比漫長,最高氣溫超過42攝氏度,宛如濕熱的籠屜,氣候異常惡劣。又值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勞務工人流失嚴重,項目推進遇到重重阻礙。項目部聯系了玉溪周邊的幾家勞務公司,均遭到婉拒。勞動力問題一度令趙海剛感到頭大,他很清楚,項目進度一拖再拖,遲早要出問題。為了盡快扭轉局面,趙海剛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合理調配直管部勞務資源,以最快速度實現復工復產。
緩解了人工緊缺困局,項目管理也要緊跟,公司、直管部、項目部簽訂了三級責任狀,誓要按期完成節點目標。一天晚上,工地施工電梯老板找到趙海剛抱怨,一臉不高興:“趙經理,我的電梯,從進場安裝到拆除,前前后后才三個月,有些設備還是我新買的,這么點時間,租金還不夠我的拆裝費呢!”原來,26層的樓房,按照一般施工節奏,施工電梯至少要用8到10個月的時間,但元江項目采取“白+黑”運作、提前備料、外窗框預安裝的模式,加快了施工效率,將施工電梯租用時間縮減到了3個月,大幅降低了電梯租賃費用,這也難怪老板不開心了。2021年5月20日,項目主體斷水后,項目部繼續緊鑼密鼓開展作業,在短短40天時間內完成了外墻涂料施工和全部外架拆除,靠拼、靠搶、靠一天當兩天用,項目建設的熱潮超過了元江火熱的氣溫,整個工地一天一個樣,圓滿實現了交付目標。恰逢集團王曉方副總到項目檢查,看到項目一系列四新技術運用有聲有色、施工組織科學規范、工期計劃嚴密緊湊,在僅僅一年的時間里用“建投速度”高質量完成了建設任務,當即推薦由五公司繼續擔任省房公司安寧財大項目的建設!這一消息,實實在在地提振了直管部士氣。
類似的經歷接連出現。2021年,直七部中標云師大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一期)建設項目,響應公司大力推行項目全過程策劃的要求,師大項目率先完成了公司成本策劃、項目總體策劃驗收。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與校方密切溝通聯系,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并且精心組織方案實施,創建了安全文明施工標化工地,在公司季度綜合大檢查中兩次獲得第一名,榮登呈貢區建筑工地揚塵防治紅榜,獲評省、市兩級安全、質量標化工地,昆明市文明施工先進單位,集團2022年度建設工程(結構)優質獎。2022年,憑借一期項目的優異表現,第七直管項目部續接了師大二期項目,繼續以出色的施工管理服務廣大師生,在云南高校建設領域擦亮了五建金字招牌;又連續承接了云南輕紡職業學院學生宿舍樓及食堂建設項目、云南藝術學院呈貢校區二期等工程,生動踐行了“現場就是市場”的經營理念。
說到這里,趙海剛臉上洋溢著喜色:“就這幾年,我才深刻領會到‘現場就是市場’的真正含義,只要你用心用情干好項目,經營工作就水到渠成了。”
心里有底工作自然順利
說起近幾年直管部和公司的發展,趙海剛說:“直七部的發展還算平穩,大家齊心協力,盡最大努力不拖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后腿。”翻看第七直管項目部三年來的數據,我才感受到這個巴中漢子的謙虛:2020年,完成合同額3.13億元,上交公司管理費244萬元;2021年完成合同額1.58億元,產值2.48億元,上交公司管理費712萬元;2022年完成合同額4.01億元,產值1.87億元,上交公司管理費700萬元。面對風云詭譎的建筑市場,第七直管項目部在逆境之中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確實難能可貴。
他說:“不管說話做事,心里一定要有底,沒底就會不敢說、不敢做,甚至于亂說、亂做,肯定辦不成事情。”制度執行,是他的第一個“底”。行業規范、集團和公司各項規章制度,再加上直管部自己細化的制度,大大小小上百份,若擺在文件柜里,終究只是一摞紙,只有落實到工作中,才能成自己的底氣。對施工,要強化策劃和方案落實,嚴格按照質量、安全標準化的要求去執行,算清“安全賬”“質量賬”,有理有據大膽管理;對班組和職工,要令行禁止,表現好的,不吝嗇表揚和獎勵,表現不好的,要狠下心批評處罰,做到以制度服人。
趙海剛對項目經理要求非常嚴格。他認為,項目經理心中要有一本清晰的“經濟賬”,要熟諳項目物資需求、人材機的搭配、工藝流程、工序銜接,做一本工地的“百科全書”。“先自己學懂弄通再安排部署提要求”,管理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不因為對方是工人而輕視,也不因為對方是領導而唯命是從。經常性的學習培訓,也是他做決策、下判斷的秘訣。有足夠知識儲備,心里的第二個“底”也有了。
趙海剛認為,生產與經營是因果關系,必須沉下心來,抓好工地上每一道工序。在房建項目施工中,他堅持樣板引路:班組說自己活兒干得漂亮,口說無憑,直接到樣板間,先抹幾個平方的灰看看,先裝幾扇門窗看看,先刷一段防水看看,看來看去,樣板間做出來了,技術精湛的班組也找到了。“工程干好了,建設方認可了,二次經營工作也就自然到位了。”出色的項目管理,就是他心里的的第三個“底”。
雖然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但趙海剛也有自己的苦惱——他只是中專畢業。和其他直管部經理在一起時,他常常自我調侃,說自己沒有文化,暗地里卻默默努力。近年來,他成人本科順利畢業,考取了建筑工程一級建造師證書,評上了高級工程師,2019年起,他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成為了公司直管部經理、支部書記“一肩挑”的典范。趙海剛連續三年被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2022年被評為集團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23年,第七直管項目部也被集團評為先進集體。分別之時,他再度和我強調,直管部的成績,絕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取得的,是直管部吃苦耐勞、敢闖敢拼、常年無休的團隊奮斗來的,沒有優秀的團隊,就沒有今天的直七。我想,這正是:好干部勤勤懇懇矢志自我革命謀發展,放線員兢兢業業不渝使命初心成經理,十八年歷練多奇志,新時代征程建新功!